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
本文转载于 公众号: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 作者: 张成刚
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蓝领的就业质量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月23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蓝领群体调研和招聘数据分析,洞察蓝领群体在求职、就业方面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蓝领群体月均收入为6043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月嫂、货车司机、外卖员等职业收入水平居前列。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蓝领技能化趋势增强,月均收入与白领差距持续缩小。以外卖员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以其数字化、灵活性、规范性等优势持续拓展蓝领就业和发展空间,成为提升蓝领就业质量新的助推器。
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月嫂、外卖员等职业收入居前列

2012-2023年中国蓝领与白领群体月均收入
灵活自由、收入确定性高
新就业形态助力蓝领就业高质量发展
平台经济体具有数字化、灵活性强等优点,使得原本受就业时空限制的劳动者可以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职业包容性更强,以外卖员为例,随着餐饮和外卖市场向三四线城市深入拓展,带动本地外卖业务增长,为外卖员在本地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报告显示,外卖员的本省就业比例高达73%,仅次于服务员。工厂普工、月嫂、保洁、建筑零工跨省流动情况较为普遍,这与制造业用工需求和城市服务需求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有关。

中国蓝领人群正向情绪关键词调查情况
在就业体验上,新就业形态由于平台管理更为规范化,工作流程相对标准和确定性高,工作模式的灵活性给了从业者更多休息时间的选择。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强度都具有短时高压的特点,订单高峰期以外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因此自由也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关键词,近7成外卖员认可工作的多劳多得属性。此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9月,已有668万名新就业形态人员被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职业伤害保障具有社保的普惠性特征,未来有望覆盖更多行业企业和蓝领职业,如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网约家政、平台零工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数字经济催生出新业态、新就业模式,为蓝领群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尤其是以外卖员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加速了蓝领群体内部的职业流动和发展。他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工资收入快速增长,也体现在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劳动保障持续加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与公平性不断增强等方面。蓝领职业发展与持续稳定就业已成趋势,未来,为了促进蓝领群体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持续发挥新就业形态的引领作用,让更多蓝领群体有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空间。